今年,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《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(2018-2020年)》,全面部署推進企業上云的指導意見和保障措施。提出到2020年行業企業上云意識和積極性明顯提高,上云比例和應用深度顯著提升。浙江、山東、江蘇、廣東、湖南等20個省市區已出臺了推動企業上云的政策文件,從政策和利益驅動企業上云。
同時,金蝶連續兩年被權威IDC評為企業級SaaS市場占有率第一。在2018年,先后入選了13個省及直轄市的企業上云目錄,是國內入選最多的企業級SaaS廠商,完整的覆蓋了廣東、福建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蘇、河北、重慶、山西、四川等地區;即使這樣,相對于上述大量的上云企業,其年報上的上云數量或許難以媲美任何一個“地市”的這幾年的上云指標(萬企上云),殘酷的現狀對應的實際是:在過往的2年,企業上云,依舊主要針對云主機、云存儲,云安全等運算資源,而基于企業級的應用,目前還在早期,企業所收獲的價值依舊是“云”帶來的低廉的IT成本。
企業上云之路,路漫漫兮。
云設施成本低廉,對企業是好事。但是從“重要緊迫”的角度更能夠看清問題的本質。因為相對于云,很多企業已有自己的IT投資建設;相對于設施的低成本,在多品種小批量等背景下,企業對于市場的不確定,高昂的運營成本、創新的乏力和經營人才的培養等或許更加緊迫。因而對于云,在促進連接、數據驅動、商業創新、提升運行效率、降低綜合成本,重構競爭力等方便價值邏輯更為重要。
為什么需要上云?
需要從企業自身分析。2018年,對于企業而言是不平靜的一年,這種不平靜是房地產的嚴調控,是金融政策的不再寬松,是中美的貿易糾紛,是芯片核心技術缺失下的“余殤”,甚至是一場金稅三期的余波,國地稅合并及社保由稅務代繳,企業哀鴻遍野的討論;或許還是一場股權質押帶來的上市公司集體被平倉的風險,企業怎么了?企業如何才能走向未來?
關于2018的內容還有很多,但是從2018開始,傳統的玩法,對于企業粗放式經營很難繼續。企業的經營需要一些新的內容,2019年,或許是個“元年”。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如下問題:市場、生產、投融資、創新、管理模式等問題,而這些問題,將是一個系統的思考,云在其中的價值,就是企業為什么選擇用云的理由,不是簡單的上云,而是云的使用價值。
財務為什么上云?
首先要提的是稅賦問題,金稅三期作為降低企業稅賦的重要載體,是以其本身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底層,形成的強征收為手段,企業的經營行為在其中近乎透明,而一場基于人工成本的社保征收主體變更爭議中,暴露的不僅僅是盈利現狀,更是盈利能力的制約。稅收法定將成為未來的宏觀環境;企業需要在云端獲票、開票、驗票,并且按照規則報稅,獲取稅務預警服務。但同時,企業的財務也借此,必須徹底的轉型。
因為相對于稅收法定,向經營要效益,是財務人現在必須的使命:傳導市場壓力,融入經營的經營會計阿米巴,準確的評估大區、產品線、工序、門店的收入費用效率;基于責任單元及現金流經營的預算資金的戰略財務;基于采購、銷售、倉存、生產的各類人人角色的財務數據服務;以及基于云端的圖像預警RPA技術的智能財務,整體在云端才能讓財務邁入未來,讓財務數據支撐企業經營;比如東北制藥有72個利潤中心實現一體化管理、統一核算、財務共享,營銷資金占用降低了4.6億元,是財務賦能了東北制藥的轉型;幸福西餅遍布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合作人制度,大量C端的電子發票,財務賦能了全國烘焙品牌的創新和崛起。
供應鏈為什么上云?
供應鏈即滿足客戶端的需求構建的鏈條,“準確、低成本、高周轉”就是其中的核心。但企業供應鏈的效率低下正在吞噬企業的利潤,無序的采購,使企業的資金轉化為庫存,而庫存不一定在轉化為收入,隨著時間的流逝,變成呆滯過期。企業家們擁有的最多的資產是庫存,資金周轉責任的缺失,以及伴隨物流的資金流更是一筆糊涂賬。權威機構得出,運作良好的供應鏈往往能給企業帶來額外的10個點以上的利潤率。
如何提升供應鏈的效率?從銷售端的訂單評估、預測管理到庫存的現有、預期、全局的準確及優化,到采購的預期入、批量、時間節點等,這些復雜的“參數”里面孕育的都是企業的財富。在云端,這些數據可以有效的共享,賦能相關的人員。例如供應商協同有效降低資金占用率和采購批量、提升資金周轉;全局庫存的優先級、預計入預計出、庫存的替代方案、庫存的責任(庫存計息)等將有助于企業的經營。企業的“游戲”本質都基于庫存,銷售生產采購都是如此。比如桃李面包通過進行異地協同,隨時隨地管控業務,在幾萬甚至幾十萬終端客戶高并發情況下,穩定的運轉。在保質期的要求下,訂貨智能、準確、嚴格庫存控制,桃李面包做到了在品類里毛利最低,但是凈利最高,成為品類第一股。
制造為什么上云?
承接著供與銷,云端讓制造的環境“供應鏈”更具敏捷性。今天的企業在“個性化需求”的沖擊下,制造的協作能力是根本,是內外同時存在的。例如外部的生產委外、工序委外,設計委外,制造企業專注自身的核心能力;同時內部的協作也需更具柔性,快速的換產、柔性的布局、細胞單元的生產,瓶頸的突破,質量的追溯等等,上述的本質依舊是數據驅動。制造云,根據設備的在線實時數據和班組工序的實際數據、智能的排程算法、動態的響應需求的變更,去指導企業的生產及物料供應,有效的降低交期、成本。比如步科搭建了智慧工廠頂層設計方案,并配合軟硬件研發,交期縮短了77%,成品庫存降低了33%;這都是數據促進制造的價值量化表現,在很多制造業企業是可復制的。
全渠道為什么上云?
營銷是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,所有的創新都基于客戶價值,而今天終端的流量本身就是價值。因而如何與經銷商一道構建“強”客戶價值的體系,利用數據驅動經營,滿足可以各類場景下的訂單智能履約體系,提升在多層級物流體系的效率,降低渠道物流成本,提升渠道周轉;如何服務客戶,在多場景下識別客戶,利用智能手段為客戶提升價值;營銷的本質是變化,如何快速的調整應對,都需要云端的助力。
在云端,外部的流量可以自由的連接,內部的各庫存履約點可以在算力算法的支撐下快速的執行,可以快速的部署調整。比如華為一周百余家門店的部署;OPPO在山東26000余個節點的數據云端共享;翔業每天近萬筆第三方會員帶來的訂單;養元3000經銷商的在線服務帶來的99.5%的訂單準確率,云端數據在線,數據驅動,使企業的價值切實可以評估。
最后,企業的經營是個系統的工程,企業需要思考客戶、自身、激活,因而全渠道、制造、供應鏈、財務,本身就是云端企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系統思考。例如財務的核算規則,本身就是對經營責任、經營關系的定義,因而單組織在法人上還存在,但是在經營上已然消亡,財務依舊需要融入業務,只不過這種融入不同于以往,需要更小的顆粒度,需要以經營的規則,例如對內經營商“權責發生制”“歷史成本”的拋棄;而今天的企業,在云端,將會獲得更多的價值優勢,才能夠面向未來。